爱尔兰的国徽、吉尼斯酒(爱尔兰产黑啤酒的商标)和远古的凯尔特人宫庭有什么共同之处?答案显而易见,它们都有凯尔特竖琴。在爱尔兰的国旗上,流通的货币上,军人的制服上,以致在政府的公文上,我们都会发现凯尔特竖琴的身影。但为什么都会是竖琴呢?
探寻凯尔特竖琴的历史源头,我们可以追溯到游吟诗人所描述的远古爱尔兰王国时期。在当时爱尔兰社会中,竖琴师作为英国亚耳河流域贵族阶级的成员,他们的社会地位仅次于游吟诗人,竖琴师在贵族阶级中虽然没有土地所有权,但却能参与到王室与凯尔特部落酋长的日常议事活动中来,可见当时社会对竖琴师的尊敬与爱戴。
在下面这幅“1581年约翰·迪亚尔克(John Derricke)”木版画中,爱尔兰部落酋长的宴会图描述了竖琴师当时所处的社会地位。在公元12世纪,当古爱尔兰诗人(地位高于吟游诗人)朗诵诗歌时,通常由竖琴师演奏克莱塞克(clarsach)音乐为之伴奏。这幅版画生动地再现了这一史实,当竖琴师在演奏时,另一身份的长者站在酋长的身边,或许就是古代爱尔兰诗人自己,看起来像是正在指挥着琴师们的演奏。
由此看来,古爱尔兰独特的社会等级划分使竖琴师享有了崇高的社会地位,成为竖琴师更是许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职业。据历史记载,在当时的爱尔兰或许存在一些教授竖琴音乐的学院,因为在威尔士就曾出现过吟游诗人传授音乐的学院。像游吟诗人民间音乐的传承关系,竖琴音乐同样是通过教师口传心授给学生的方式得以延续下来,竖琴学院严格的教学制度使学生要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才能胜任竖琴师的职责。
回顾爱尔兰竖琴(它的同族苏格兰竖琴)走过的历史足迹,直到今天,凯尔特竖琴在形制上与我们在现代交响管弦乐队中所见到的踏板竖琴也存在着诸多的不同。首先,它的琴体相对要小,演奏者可将它放置在膝盖上,并将它反向倾靠在左肩上演奏(有一时期竖琴曾被演奏者倾靠在右肩上演奏),凯尔特竖琴琴体上没有配置踏板,琴体的音箱一般都是由一块生长在沼泽地的橡树雕刻而成。我们可以从公元9世纪的苏格兰与公元11、12世纪英格兰的早期绘画作品中看到此种形制的竖琴。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合成一体)学院竖琴和玛丽女皇竖琴是迄今人们发现的最古老的15世纪和16世纪凯尔特竖琴。他们是爱尔兰和苏格兰竖琴音乐源于同一体系的最完美的例证,它们在形制上如此相近,致使人们推测爱尔兰竖琴与苏格兰竖琴可能源于同一种远古的爱尔兰制琴工艺。凯尔特竖琴另一外部特征则是演奏者使用的是青铜材料的金属弦,而非羊肠弦或尼龙弦。
凯尔特竖琴独特的音响效果使它既可演奏温馨浪漫的抒情音乐,又可演奏跌宕起伏、气势恢弘的音乐。当我在写这篇短文时,那些动人的竖琴旋律仿佛将我带进了遥远的爱尔兰王国。我几乎能看到成群结队的竖琴音乐家聚集在古老的凯尔特王宫,犹如亲见远古爱尔兰吟游诗人所传唱的胜利狂欢景象。在温馨的月夜,当波平如镜的竖琴旋律轻轻穿过爱尔兰森林间的薄雾来到我的窗前时,我仿佛再次见到了凯尔特先祖们演奏竖琴时轻盈舒展的身姿。但为何在18世纪末以前,这种古老优美的旋律在爱尔兰几乎消失了呢?
首先,历史记载中的爱尔兰地处大西洋边缘,为远离陆地,孤立的一个岛屿。当时的维京人(8~10世纪的北欧海盗)与诺曼第人已成为爱尔兰社会整体的一部分,他们的民族音乐自然也融入到爱尔兰的音乐中。实际上,“竖琴”一词源于英国的撒克逊语、古德语和古挪威语,最初为拨弄琴弦的意思。12世纪时,爱尔兰竖琴家精湛的演奏技巧已经享誉欧洲大陆了。
此后不久,竖琴逐步成为爱尔兰的文化传统与各项法典的重要标志。但随着英国殖民者的入侵,导致爱尔兰的本土文明被逐步的取代。其间包括爱尔兰Kilkenny的系列立法程序与刑法,因为当时英国的王室成员与部落酋长已颁布了不与竖琴师与其共同进餐议事的法令,殖民者开始采用强制的手段更改关于竖琴师社会地位的法律条款,取而代之的是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法律传统。竖琴师从当时的王室贵族阶层中分离出来,而爱尔兰王室的雇佣则被贵族阶层排挤得更远(至少在英格兰王室的控制与监视下)。基于此法令的颁布,英国女皇伊利莎白一世曾一度下令对竖琴师施以绞刑,并销毁他们手中的乐器。
事实上,在爱尔兰民间音乐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英格兰殖民者的入侵并未使竖琴音乐在爱尔兰真正衰落,从公元12世纪到18世纪末英国的竖琴大赛,当爱尔兰修道院的僧侣们在远古的泥金板画上抄录动人的凯尔特神话与传说时,优美悦耳的爱尔兰竖琴音乐仍在不断地延续着。
感谢伊利莎白女皇与其信徒所实施的残酷法令并没有取得完全的成功。事实上,让后世人感到幸运的是,在近代爱尔兰竖琴演奏家的积极推动下,竖琴音乐作为爱尔兰宝贵的文化遗产又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现代最为著名的竖琴演奏家是Ann Heymann,我们可以在今天的互联网上下载、视听他所演奏的音乐,从中去感受那些触动我们心弦的凯尔特竖琴音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